鸽毛细线虫病综合防治方案
鸽毛细线虫病是由毛细线虫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本病在我国各地都有发生,严重感染时,可引起鸽子死亡。
禽类毛细线虫感染非常普遍,鸽因摄食了感染性虫卵(如鸽毛细线虫)或啄食了含有第二期幼虫(如膨尾毛细线虫)的蚯蚓后感染。许多毛细线虫是多宿主的,如膨尾毛细线虫的宿主有20余种。捻转毛细线虫的宿主有30多种,鸽、鸡、火鸡、雉鸡、珍珠鸡、鹌鹑和火鸡等均为常见宿主,多宿主有利于本病的传播和流行。
鸽子感染后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不同毛细线虫的种类可表现出不同的症状:轻度感染一般不表现临诊症状,重度感染因不同种类毛细线虫侵害的部位不同而表现出不一样的临诊症状。鸽毛细线虫、膨尾毛细线虫常引起肠炎,患病鸽精神不佳,沉郁,贫血,消瘦,生长停滞,间歇性下痢;严重感染的病鸽常离群独居,蜷缩在地上、栖架下或屋角落,出血性腹泻,严重消瘦,逐渐衰竭而死亡。鸽感染捻转毛细线虫后,可引起嗉囊膨大,继而压迫迷走神经,引起呼吸困难、运动失调和麻痹,严重的最后死亡。
对于本病可根据流行病调查、临诊症状和肠黏膜病变做出初步诊断,因毛细线虫肉眼几乎看不见,剖检时容易被忽视,最好借助实验室检查予以确诊。实验室检查方法一: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杳粪便发现大量腰鼓形、两端有卵帽的虫卵。实验室方法二:在肠黏膜查到一定数量的毛细线虫,小心刮取肠或嗉囊的黏膜置于盛有生理盐水的玻璃皿中,搅动观察,可发现淡黄色且极细长像毛发的小虫体。
对于该病,平时搞好鸽舍卫生工作,及时清除粪便并发酵处理,杀灭虫卵,可减少病害的发生。在本病严重流行的地区,应定期预防性驱虫,可选用药物有盐酸左旋咪唑、甲苯咪唑和磺胺二甲氧嘧啶等,驱虫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