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沙门氏菌病(鸽副伤寒)综合防治方案
鸽沙门菌病又名鸽副伤寒,曾称眩晕病;乳鸽患病俗称黑肚皮病。本病是由带鞭毛、能运动的沙门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不仅会出现雏鸽急性发病,造成大批死亡,死亡率可高达 80%;而且会慢性发病,使鸽群长期隐性带菌和间歇性排菌。
本病是常见、重要的卵传细菌性传染病之一,能垂直传播本病,呈世界性分布,给养鸽业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沙门菌能在环境中存活和增殖是本病传播的主要原因。本菌的鸽沙门菌病在自然条件下主要侵害鸽子,具有宿主特异性,发生于其他动物时都直接或间接与鸽有关。雏鸽发病往往呈急性或亚急性,成年鸽则呈慢性经过或隐性感染。新建鸽场一旦发生,往往呈暴发性,传染快;老鸽场只是间断地出现病例,呈散发性。本菌为条件性致病菌,当鸽子的抵抗力降低、环境中应激因素增强或增多时就会引起发病和流行。另外,长途运输、雏鸽转入青年鸽舍、营养不足等往往会促进本病的流行。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鸽和病愈鸽,主要通过消化道(如食入被沙门菌污染的饮水、饲料、保健砂等)和呼吸道(如吸入带菌飞沫、尘粒等)进行水平传播,也可通过种蛋进行水平和垂直传播。病愈鸽生长往往受阻,更严重的是常成为长期带菌者,不时向外排菌,散布病原菌,使此病连绵不断,难以彻底消灭。另外,老鼠和苍蝇等有害生物也是携带本菌的传播媒介,可成为重要的传染源。